微信二维码 熙和石业微信二维码 | 微博二维码 熙和石业微博二维码 全国石雕订购电话:  0595-87286156

您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行业新闻 >

创客群体为惠安雕艺注新活力 拓展转变新路径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中国经济发展新常态下,创新越来越成为传统产业突围的驱动力。在惠安雕艺产业,诸多业界先行者自觉以创客姿态,通过横跨产业、艺术、生活的不懈探索,拓展出“传统雕艺+创意”的转变提升新路径。
 
  在他们手中,绵延了1600年的南派雕刻技艺鲜活而广泛地运用着,而焕发时代生命力的创新创造更在雕艺作品中恣意奔涌——七十二变创意的注入,为“点石成金”标注了一个个范例,蓄积着传统雕艺与时俱进的鲜活力量,塑造着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良好生态。
 
  在惠安摘得“世界石雕之都”桂冠之后,“雕艺创客”的涌现无疑吸引了人们更多关注的目光。连日来,记者采访了几位惠安“雕艺创客”,看看他们如何成为产业“鲶鱼”,搅动起产业转型提升的一池活水。
 
  王荣海:根植传统 一专多能融会贯通
 
  “技艺是一种方式,创意则是演绎的语言。”王荣海18岁便出师,近20年的创作生涯让他至今奉“创造”二字为圭臬。
 
  走进王荣海的惠安海琦怡景园雕刻工作室,犹如走进一座创意园,行走其间,你不经意就会邂逅漫不经心散落在园内的玉与石。它们躺在草丛、树木之间,随性自然,流淌着大师对艺术的独到见解。而在陈列室里,一幅幅匠心独具的作品更是夺人眼球,巧妙地将传统经典文化通过石头演绎出来,“雕刻手法是功底,最重要的是将自己的所思、所学、所感创造性地融入作品中,那这件作品就有了生命力,打上了自己的烙印。”王荣海热爱国画,至今仍每天坚持作画,将国画写意的风格与坚硬的石头融合,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
 
  无论是大师自身关于书法、绘画的修养,还是在砗磲雕、玉雕、石雕领域的造诣,在海琦怡景园雕刻工作室,随处都能捕捉到这个大师文化企业的独特魅力。在王荣海看来,文化创意仅仅停留在匠气之上显然不够,更应在“文气”上有所建树,他为此长期探索学习。在他为马来西亚吉隆坡打造的中华人文碑林中,历代书法碑刻别出心裁地走出厅堂,移步到户外,与绿树景观相映生辉,让游人行走间就能欣赏书法精粹而又不至于审美疲劳——这一灵感正是来源于苏州园林的造景方式。他所创作的石雕作品《秋山幽居图》此次在国博会展出,创意来源于传统名画《富山春居图》,作品精妙的地方在于,随石形而刻之,以山水国画的写意手法赋予作品无限的想象力,看似简单几笔,却蕴含了想象的空间和悠远的意境,删繁就简却达到了领异标新的效果。
 
  “有创意才不会同质化,但创意根植于传统之上。跳出匠气,赋予作品文气,艺术价值和附加值就提升了。”王荣海如是说。3年前,他创立了自己的工作室,招纳一批弟子创作原创性的作品。他告诉他的弟子们,创作首先不要被自身所局限,挖掘自身创造的能力,可以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汲取灵感,只有不断积累,不断尝试,不断总结感悟,才有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张文山:剑走偏锋 打造生活美学王国
 
  “我要做的不是简单的观赏工艺品, 而是注入情感的日用品。” 泉州无匠堂创意工艺制品有限公司总经理张文山代表着惠安雕艺的新常态之一。
 
  他涉猎广泛,近年来,凭借对奇石盆景、书画篆刻和佛教文化的喜爱和研究,他巧妙地把石雕艺术融入了茶道、香道、花道,让一件件小巧而富于灵性的小件石雕作品,走进市井人家,开辟出另一番新天地。结合国画、篆刻等传统题材,同时赋予雕艺品以独特设计和新颖材料,在张文山“无匠堂”艺术馆里,外人想象中笨重的石头化作造型各异、古朴隽永的创意茶盘,与字画、插花、香道相得益彰,引人入胜。正是凭借独特的创意,张文山在生活用品、高端会所市场中占据了一席之地,并确立了自己的独特性,以业内最高的附加值赢得了颇丰的市场回报。
 
  一个张文山创作的简单石碗,在日本、韩国市场竟然以上万元人民币被收藏,究竟蕴藏什么样的奥妙?日本钟爱茶道,在喝抹茶时需要搅拌的茶碗,这触发了张文山的灵感。“这只茶碗可不简单,因为我们做的是石碗,首先不能太重。其次,碗底部的纹路和粗细都有讲究,为了让茶在底部摇动时回流。而手拿住碗的部分也有讲究,既有摩擦感又要有舒服的曲线。”经过无数次研发打磨改进,这样的碗在日本打开了市场。“正如紫砂壶一般,石碗被茶液浸润久了也会改变纹路,喝茶就是在‘养’茶碗,日久生情,茶碗也被赋予了人们的感情。”张文山说。
 
  诸如此类与香道、花道、茶道嫁接的生活美学器皿,在张文山的脑洞大开下被源源不断地创造出来,颠覆了现有的生活器皿市场。“大家都认为石头笨重、坚硬,不适合制作成日用器皿,而我正是利用了石头的‘拙’,打造一批‘大巧若拙’的日用器皿,呼吁一种返璞归真的生活状态。”
 
  以石制品打入生活器皿市场,张文山开了先河。而在营销模式上,他也有自己的经营之道。“目前我们已经完成了整个文化体系架构,接下来我要利用‘互联网+’的模式卖产品,建立体验式消费空间,让每一位购买我们产品的客人都成为我们的代言人,通过扫描产品代码直接进入我们的销售主页进行购买。”对于未来的发展蓝图,张文山的脑海里已然清晰可见。
 
  王向明:变废为宝 不断突破创作撼世精品
 
  “将传统演绎到极致,就是创新。我们要回归老祖宗留下来的最弥足珍贵的东西。”在惠安,虽然斗转星移、时代变迁,但根植于古法之中的雕刻技艺,依然在不少雕艺大师手中,得到了长久的传承与创新。和祥石业总经理王向明正是其中的一员。
 
  2013年,他发起成立和祥“无名匠”南派石雕艺术工作室,召集了8名热爱传统雕艺的民间艺人和富于创新精神的年轻石匠一道,专注于南派石雕艺术的创作,至今作品已超50件。走进和祥,一件件跃然于青石雕上的各类花鸟、聊斋故事让人叹为观止。在王向明看来,惠安石雕作为南派雕刻代表,始终保留着最优秀的民间传统雕艺,这是弥足珍贵的财富。“我们有责任去传承展示老祖宗留下来的精湛技艺,让年轻人看到惠安雕艺的过去、现在和将来,并由此产生自豪感和对石雕的向往”。
 
  坚守传统并不意味着墨守成规和一成不变。在创作过程中,他们一路向民间传统老艺人取经,突出雕刻技法的丰富多样,如粗中带细的雕刻手法、表面哑光的传统技法,也取得了诸多创新与工艺上的突破,包括融入水墨写意的手法等等,更巧妙地变废为宝,选用大型花岗岩建筑构件切割后残留下来的废石,再根据其造型和颜色进行再创作。“老祖宗留下来的南派雕刻工艺以细腻著称,镂空雕和浮雕是南派工艺的精髓,我现在做的正是将这种传统的工艺发扬光大。”王向明说。
 
  “无名匠”成立第一年,作品达到近50件。如今他的速度已经慢下来,“我们不仅要出作品,更要出撼世精品。”于是,我们看到一件件令人惊叹的突破之作:用石头雕刻出细如发丝的蜘蛛网,精细得仿佛一触就破;石雕作品《一脉相承》,麦穗粒粒分明,两只石雕蟋蟀活灵活现,连眼珠胡须都清晰可见;以浮雕和水墨画写意的手法雕刻人物钟馗,粗中有细,并对以往的笔法线条进行了改革……接下来,王向明将带领他的团队继续突破和创造,深耕传统领域,演绎新的时代精彩。
 
  陈尾强:另辟蹊径 专注有温度的人物雕塑
 
  “艺术没有材质之分。”年仅28岁的陈尾强成立了玉见工作室,利用汉白玉为材料,专注创作有温度的人物雕塑。
 
  “汉白玉色泽通透,白中透着微微黄,与人的肤色接近。”陈尾强坦言,在惠安创作石雕作品的人居多,他算是其中的“异类”。并且他钻研的是现代人物雕塑,涉及人体解剖、内脏骨骼架构比例等问题,没有扎实的美术功底和系统的人体比例研究,无法完成作品。在创作之前,陈尾强会先用泥塑完成样品,再进行雕刻。
 
  在玉见工作室陈列馆里,摆着陈尾强近期创作的作品。汉白玉作品《梦·遗弃》通过一个被遗弃的婴儿,反映出当今社会被遗弃的人、精神甚至文化。这是他看到社会中的弃婴现象后的所思所想,用这种艺术的方式呼吁社会上的人民尊重和爱护生命。而《出世》、《悟尘》、《落俗》等作品则表达了他的人生感悟,以及他眼中女性的美。“石头也有情绪,我想把它的情绪和美用我自己的方式诠释出来。”陈尾强说。
 
  陈尾强的作品有的隐含自己的人生向往,有的折射出当下的社会现象,有的则表现了佛学和禅意,作品被他赋予了深刻的含义。“艺术的追求永无止境,艺术的表达方式也有千百种,我还是个探索者,但是已经行走在路上。”
 
  期待更多“鲶鱼”
 
  产业的健康发展,既需要稳扎稳打的坚守者,也需要具有超前眼界的引领者。惠安雕艺这些年的长足发展,离不开许多雕艺企业在跳出同质化竞争上的排兵布阵:有的细分市场,专攻海外市场大型宗教雕刻、园林雕刻等某一领域;有的着意创新,构筑了风格多样、门类齐全的石雕艺术博览园;有的构筑平台,打造国际性、开放性、时尚性学术交流和艺术作品展示平台的艺术馆……
 
  雕艺创客的出现,更从产业源头上注入了涌流不息的活水。他们用自己的创意,放大了创作的附加值,提升了创造的含金量:深耕传统文化并不断挖掘内涵的王荣海、独树一帜勇于开辟新市场的张文山、寻求突破自我的王向明、专注汉白玉现代人物雕刻的陈尾强……这个活力无穷的群体,无疑能为惠安雕艺产业带来“鲶鱼效应”,促动着传统产业更好更快地转型提升。
 
  创意是点金妙手,创客为产业先锋,期待惠安雕艺产业涌现出更多活泼泼的“鲶鱼”。